苏木炮制方法与标准

  【来源】苏木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L的干燥心材。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取心材,干燥。

  【古代炮制】南北朝时代有蒸制(《雷公》)。宋代有捶碎(《朱氏》)。元代增加了盐水炒(《世医》)。明代又增加了酒煎(《普济方》)。清代还增加了酒炒(《串雅补》)。

  【现代炮制】除去杂质,刷去灰屑,锯成长约3cm的段,再劈成片或碾成粗粉。

  【饮片性状】苏木呈不规则的极薄片状或粗粉,红黄色或黄棕色。极薄片或小碎块中央可见一条黄白色的髓,少数带有黄白色边材,质致密坚硬。无臭,味微涩。

  【质量要求】苏木水分不得过12.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7.0%,含巴西苏木素不得少于0.50%(±)原苏木素B不得少于0.50%。

  【炮制目的】苏木味甘、成,性平。归心经、肝经、脾经。具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多生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炮制后,可洁净药材,使用药剂量准确。

  【临床应用】

  1.经闭痛经与桃仁、当归、香附、大血藤、红花、川牛膝同用,可治月经不通、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四川中药志》)。

  2.产后血晕与荷叶、芍药、肉桂、炙鳖甲同用,可治产后血晕,腹闷,气喘急欲死(《总录》)。

  3.折跌瘀痛与乳香、没药、自然铜等配伍应用,可治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肿疼痛。

  4.痧毒成块与白蒺藜、红花、延胡索、桃仁、独活、五灵脂、大黄、三棱、莪术、香附等配伍应用,可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玉衡》)。

  【参考资料】苏木含苏木宁、巴西苏木素、苏木醇及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水芹烯及罗勒烯,尚含鞣质、β-谷甾醇等。药理实验表明,苏木有效成分苏木素对大鼠炎性足跖肿胀及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均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在蟾蜍下肢灌流时,苏木水能使血管轻度收缩,并可使由枳壳煎剂减弱的心收缩力有所恢复。还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宁、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尼可丁等对离体蛙心的毒性。实验还证实,100%的苏木水对动物中枢有抑制作用。10%的苏木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作用较强。浸、煎剂对白喉杆菌、流感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显著,对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及副伤寒甲、乙杆菌等亦有作用。

  在证实苏木水提物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之后,研究了苏木乙醇提取物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苏木乙醇提取物能延长大鼠心脏移植后供心的存活时间,减轻移植心的病理损害,并可抑制血清IL-2、IFN-β和TNF-β细胞因子的产生。又将苏木乙醇提取物进一步提取为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结果发现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35g/kg)具有较强的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心脏移植后FasL mRNA相对量表达水平方面,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环孢素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体外细胞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均表明苏木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

  苏木系木本植物的干燥心材,质地特别坚硬,气味芳香。传统的加工方法,一般采用锯劈为横断3厘米长段,再竖开成3毫米片,或刨成薄片。该法工效低,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如苏木竖开时,其节疤坚硬阻刀口,容易劈伤手指;如用刨加工,饮片弯曲大小不一,难以达到规格要求。为此,近年来苏木的加工方法已由手工切制改为机械切制,这样可提高功效,节省时间,保证饮片质量,既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又适应临床,提高疗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有蒸制、盐水炒、酒炒等。

  2.文献摘录“拌细条梅枝蒸,从巳至申出,阴干用”(《雷公》)。“盐水炒”(《世医》)。“以酒一斗,煎至一碗,去滓”(《普济方》。“酒炒”(《串雅补》)。“煎酒专行积血”(《蒙筌》)。“苏方木乃三阴经血分药,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纲目》)。

  【按语】苏木从南北朝开始使用辅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近年来各地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劈成小块、碾成粗粉、镑片、刨成刨花等规格。《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锯成长约3厘米的段,再劈成片或碾成粗粉。

  苏木系木本植物的干燥心材,质地坚硬。切制时应切薄片,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又因其内含挥发油,切片后干燥时以阴干或低温烘干为宜。目前有少数地区仍用蒸制、酒炒等方法对苏木进行炮制,苏木经炮制后,其所含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变化未见报道。这些传统的炮制方法有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