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贝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湖北贝母,在鄂西、湘北、川东一带习用已久,原集散于湖北恩施的板桥,故又称“板贝”。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ILaria hapenehsis Hsiao etk、C、Hsia的鳞茎。多为栽培。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等地,于1992年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

  【生长环境】浙贝母喜阳光充足而又凉爽、润湿的气候,怕高温、干旱和积水。根的生长,9~10月下种的经7~10天鳞茎基部萌发须根,至翌年2月下旬呈丛簇状,新鳞茎基部已萌生新的肉质粗壮须根,生长旺盛。茎叶的生长,鳞茎休眠期芽的分化已经开始,9月分化显著加快,至11月中旬分化基本形成,下旬主芽伸出鳞茎表面,但越冬前不出土,到翌年2月上旬前后主芽生长出土,2月下旬苗出齐,2月底3月初(苗高12~15厘米)二秆露头,3月上旬植株茎部萌生出1或2个侧茎。开花结实期,花芽及叶芽在鳞茎休眠期已分化形成。现蕾期在3月中下旬,花期为10~20天,结果期为4月中旬至5月卞旬,果实成熟需30~40天。

  【种植技术】

  1、选土整地:湖北贝母多在气候寒冷的高山和次高山上生长,种植于向阳地势,排水优良的新开垦的荒地为好。播种前,先将地面用一些草料烧过,以防病害,并使生长良好。土质以腐质壤土为宜。种前将细碎的土作成130厘米宽,830厘米长的厢子,面上铺腐熟的牛粪厚约4厘米,粪面可铺肥泥一层,即可播种。

  2、播种:一般在立夏前后与收获同时进行。贝母按大、中、小分3类,一般小籽不栽,用以做生药。大种鳞茎视大小直切成4~8瓣,注意不要弄去其外皮。种茎处理好后,立即点播在厢地里,点播时鳞瓣相距3.5厘米,破面朝地,畦边距7厘米空出,以免践踏。点播后,即盖土肥7~10厘米厚。

  【栽培管理】贝母栽下后必须经常检查并拔草,播下后正是6月,天气甚热,在太阳猛烈时,必须用草料或晾干的树枝遮盖。一般不施追肥,不过在临落雨时洒粪水,或阴天时施腐质灰土,可使贝母生长良好。贝母在3~4月间易遭病虫害,病害有地霉,虫害有“地蝗虫”。在同一时间地霉,先黑叶子,2~3天就腐烂根茎。“地蝗虫”形似蜈蚣虫,腰细长,坚硬,能吸食根茎,咬后叶子枯黄,植株1星期就死亡。对于这两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都是将发生病虫害地方的泥土及受害贝母一齐挖掉,再换上新泥就可不再发生。

  【收获与加工】在立夏后4月末到5月正是收获季节。收获用小镐锄将地面泥土锄松,再将贝母拔出,用手一棵一棵拾在篓内。在收捡时务须把泥土擦干净,每工1天收获15千克左右。收后挑选分成3个等级,大籽、中籽用以做种,小籽加工药用。加工方法,用石灰水浸泡,硫黄熏后,晒干或炕干。

  【药材形状】呈扁球形,高0.8~2.2厘米,直径0.8~3.5厘米。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鳞叶两瓣、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珠,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3~6枚及干缩的残茎。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基部凹陷呈窝状,残留有棕色表皮层及少数须根。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注】湖北贝母从其种属、形态、性味,功效,与浙贝母为同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