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石菖蒲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本植物与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形态相似,常生于山涧石缝中,植株较小,故名石菖蒲。

  【药材历史考证】菖蒲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本草经集注》云:“上洛郡属梁州,严道县在蜀郡。今乃处处有。生石碛上,概节为好。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只主风湿,不堪服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显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细根的石菖蒲。可见《神农本草经》所载菖蒲,亦指两种而言。

  石菖蒲药名的始载本草《本草图经》在菖蒲条下曰:“今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曝千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蛮人亦常将随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亦效。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即医方所用石菖蒲也。”《本草别说》云:“今阳羡山中生水石间者,其叶逆水而生,根须略无,少泥土,根、叶极紧细,一寸不啻九节,入药极佳。今两浙人家以瓦石器种之,旦暮易水则茂,水浊及有泥滓则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类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石菖蒲考证,与现今所用石菖蒲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有分枝,节间长3~5mm,芳香,须根多数。叶二列,基生而嵌列状,无柄;叶片剑状线形,长20~30(~50)cm,宽7~13mm,先端渐狭,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无中脉,平行脉多数。花序柄腋生,三棱形,长4~15cm;佛焰苞叶状,长13~25cm;肉穗花序圆柱形,长25~80mm,4~7mm,上部渐尖;花白色,花被片6;雄蕊6,稍长于花被。浆果倒卵形。花果期2~6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药材显微鉴定】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或溪旁石上。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能功用】辛、苦,温。归心经、胃经。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内服:3~9g。水煎服。

  【附注】置阴凉干燥处贮藏。